主页 > imtoken国内下载 > 澳大利亚英汉俚语和地名的文化特征

澳大利亚英汉俚语和地名的文化特征

imtoken国内下载 2023-01-16 20:11:23

澳大利亚英汉俚语和地名的文化特征

任敬明

(安徽建筑科技学院外语系,安徽亳州 230022)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生动、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层次。

表面,展示了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文章用详尽的语言材料分析了德语俚语和地名文化的内涵,再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澳大利亚英语;俚语; 地名;文化

【CLC号】H313【证件识别码】A【货号】1009-9530(2007)04-0048-02

1.前言

一种民族语言的词汇体系不仅始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沉淀,而且高度具体化和浓缩了该语言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美学,乃至爱情价值。美国人类学家 Kar Ember 和 May

余烬讨论了文化和语言互动的话题:“

尧舜禹时期文化特征_唐朝的文化特征_英国文化特征

一个社会的语言可以反映其相应的文化,其形式之一体现在成语或词汇的内容上。"

[1]

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词汇中的谚语、俚语和地名是对民族文化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从德语中俚语和地名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和台湾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发展轨迹。从法国殖民地开始,经历了流放、淘金、内陆游牧生活、城市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经济繁荣等各个时期,反映了美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探寻其渊源和内涵,就像翻阅着一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纯色彩页,真正能从语言中学习文化,从文化中学习语言。[2]

陈望道先生曾说:“

例子太重要了,它是归纳的基础,它有否定或反驳理论的力量。"

[3]

本文将从美国历史和文化的几个方面,结合详细的例子,探讨美国英语俚语和地名的文化内涵。

2. 澳大利亚英语谚语和俚语

((2.1谚语),依据在交流情况下使用这些流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一般来说,由于谈话的话题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所以通常使用常用的、熟悉的、口语的词句英国文化特征,一般不使用雅致、难懂的词。[5]

澳大利亚的代表植物是袋鼠(kangaroo),

英国文化特征_唐朝的文化特征_尧舜禹时期文化特征

bandicoot,这是两个标准的书面词。

但是当它们变成代词时,它们就变成了特别通俗的谚语。根据袋鼠跳跃和行走的特点,转换成代词后的意思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跳跃动作”,生动地再现了袋鼠的生理特征。袋狸是指美国的食虫或草食性有袋哺乳动物。转成代词后,意为“巧妙地挖洞偷红薯,不破坏农田表层”。此外,袋鼠法庭是指由囚犯或工会成员在看守所设立的私人和非正式法庭;不公平和不受监管的伪法院。emuparade这个词来源于美国大鸟鸸鹋的坐姿,特指蹲下挺腰的动作。不仅可以指战后打扫战场的士兵,也可以指学生捡拾地上的杂物。

澳大利亚以其广阔的原始森林而闻名,这产生了许多与美洲灌木密切相关的谚语。澳大利亚

大陆丛林其实是英国乡村的代名词,其内涵有“

质朴、实用、自然的特点”。 Bushie,bushy,bushman,bush townspeople,乡下人; bushtucker,乡下人的粗粮;家常饭,busy,迷失在灌木丛中,不知所措,不知所措。还有一个典型的谚语 Aussie 指给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或英国士兵。是一句来自澳大利亚的谚语,澳大利亚,现在这个词即将被收录在字典中。虽然是谚语,但它原本是一个俚语。

现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

澳大利亚士兵,轻伤士兵回家。”

2.2 俚语,根据 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 给出的定义:“languagethat

isnotus。接受严肃的演讲写作,包括单词、表达方式等,被认为是非常不正式或不礼貌的,而那些在参与者中使用的-

特殊的人群。"

尧舜禹时期文化特征_英国文化特征_唐朝的文化特征

粗俗或很狭隘的地方用语,如上海话的“撒丫子”(放手就跑)、“

打开独家报道 [收稿日期] 2007-04-13

【作者简介】任景明(1961-),男,浙江德清人,安徽建筑科技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淮南师范大学学报

华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第9卷(共44卷)

2007年第4期

一般第 44 号,卷。9

第 4 期

俚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形象,在任何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澳大利亚英语中的俚语有其鲜明的特色,在美国散发着独特的台湾乡土气息。俚语是真实的,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它补充和丰富了语言,但也有其局限性,即它仅用于较窄的非正式场合。

唐朝的文化特征_英国文化特征_尧舜禹时期文化特征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将大量囚犯流放到美国,因此在此期间形成了许多带有明显时代标志的俚语。例如,“流放的囚犯”有多种表达方式:运输、合法、政府人员、开拓者、爱国者、建设者、第一家庭等,或讽刺、挑衅或晦涩。自183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在此期间,内陆(内陆地区)、车站等俚语;羊跑、牛跑(草原)、牧民;Station-hands(草工),Ned Kelly(丛林强盗或无法无天的人或事物)。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时代,出现了很多与淘金热相关的成语,如digger(淘金者)、cradler(洗矿石的淘金者),dryblower(吹沙和石头的淘金者),washdirt(沙子),Prospect(淘金盆),Prospector(铜探矿者)。在畜牧业兴盛时期,即19世纪末,出现了一些代表这一时期的词,如larrikin(街头小人;流氓;流氓),现在濒临被词典收录。作为西班牙特色词。

另一个特征形容词是 dinkum(真相;真实),现在在字典中以美国口语单词的形式出现,dinkumoil(真相;真实情况)、afairdinkumofferofhelp(真诚和积极的帮助)、dinkumAussie(真正的美国人)、dinkumarticle(名副其实的好文章)。还有:guyver(假装;花言巧语;胡说八道),hoot(金钱;奖励),barrack(嘘声;嘘声)。两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很多俚语,主要是军事术语,如:iodineking(团医)、rissoleking(军人)、sinshifter(军人之父)、chocolatesoldier(一战中作战能力低下) ) 义工;二战新兵)、紧身胸衣(子弹袋)、死蛇(机枪)、烟棒(步枪)。从战后经济发展时期一直到20世纪末,澳大利亚俚语已经形成,由其固有规律发展或衰落。如:log(呆滞、懒惰的篮球运动员)、flog(愚蠢的人)、fantabulous(精彩;顶级庸医)、check(女孩)、wheels(汽车)、bread(金钱)。

从语域的角度来看,俚语是一种非正式或超非正式的风格英国文化特征,远低于标准风格。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也是一种语言的情境变体。俚语的使用可以使谈话活跃起来,并在双方之间营造一种亲密感。[6]

三、澳大利亚地名的文化历史内涵

世界各国的地名充满浓郁的文化色彩,更准确地反映了古代传说、风俗、地理地貌、宗教信仰、历史语言学、政权或政治更迭、民族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当地人。澳大利亚的地名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它三分之一的地名来自原住民的原住民语言,另外三分之二的地名以欧洲人的到来命名。[7]

3.1 以英国政府官员或探险家命名

悉尼(Sydney City)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它以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湾 (1790)) 命名。布里斯班(Brisbane City)位于新加坡西部,是美国第三大城市。这座城市以南威尔士州长托马斯 M? 布里斯班 (1821))。墨尔本(Melbourne)是美国第二大城市,得名于当时的(1837)英国总统墨尔本侯爵)(Tasmania)澳大利亚最南端的州名,得名于英国探险家塔斯曼。德克汉托格岛(Dirk Hartog Island)是为了纪念英国第一位探险家德克汉托格岛而得名的。

3.2 以日本皇室成员命名

昆士兰(Queensland)位于英格兰东北部,意为女王的领地。维多利亚(Victoria)得名于日本维多利亚女王。布里斯班有很多同名的街道,例如: MaryStreet(匈牙利历史女王 1689-1694)、AnnStreet(匈牙利历史女王 1702-1714))、WilliamStreet(许多西班牙人的名字历史上同名的国王),爱德华街(历史上许多西班牙同名国王的名字),阿尔伯特街(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父亲名字)。

3.3 以土著语言和地理特征命名

尧舜禹时期文化特征_唐朝的文化特征_英国文化特征

在新南威尔士州有许多以土著语言命名的地名,也反映了该地区的地理特征,例如:Toowoomba(沼泽地)、Wollum(水交汇点)、Beebari(棕色巨蛇栖息地)、Balagorang(这里袋鼠喝草)、Whyalla(深水县)、Illawarra(美丽的海滨)、Codlibah(水边树木)等等。除了上述三种类型外,还有一些由法国和北欧移民带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如:俾斯麦山(Bismarck Mountain)、布雷德博(Bardbo)、日耳曼敦(German Town)、弗莱尔斯敦、等等

4. 结束语

澳大利亚英语有丰富的俚语和表达方式。它们是美国人在自己的生产劳动中为实现各种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简单、随意的语言表达。他们具有明显的法国本土特色,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澳大利亚对地名的讨论再现了多元文化社会的几个方面,反映了其地名的内涵特征以及其历史的独特性、文化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参考

[1] 卡?灰烬,梅?余烬。杜珊珊译. 文化差异——

——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沉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 胡文中.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

[3] 陈望道. 修辞学的发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6 [4]朗文当代英语词典[Z].哈洛和伦敦:朗文集团有限公司,1978

[5] 侯伟瑞. 英式风格[M].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8 [6]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 杜学增. 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

任敬明:澳大利亚英汉俚语和地名的文化特征 49